技术原理
-
浮力调节系统
- 气囊/充气舱:通过充气或放气调整浮力,实现水下潜航与水上漂浮的切换,某些型号采用分段式浮力舱,潜航时关闭舱门增加水下稳定性,水上时打开舱门排出空气。
- 机械浮力装置:利用液压或电动活塞改变浮力舱体积,需配合精密的密封技术防止漏水。
-
推进与转向系统
- 水空两用推进器:配备可调节角度的螺旋桨或喷水推进器,既能在水中推进,也能通过喷水产生反作用力升空,某些无人机通过侧向喷水实现垂直起降。
- 矢量喷嘴设计:喷水方向可动态调整,实现精准转向和悬停。
-
动力系统
- 混合能源:水下采用电池驱动,水上切换为太阳能或氢燃料电池,延长续航时间。
- 低噪音设计:减少水下推进器的气泡扰动和空中的螺旋桨噪音,提升隐蔽性。
核心功能
-
水下探测
- 搭载高清摄像头、声呐或激光雷达,可扫描海底地形、检测沉船或水下设施。
- 海洋研究中的水下无人机可绘制海底热液喷口分布图。
-
空中巡逻
- 在水面或低空执行监视任务,如监测海岸线入侵、搜寻失事飞机或评估台风路径。
- 结合AI算法,可自动识别目标并生成三维地图。
-
数据传输
通过5G或卫星链路实时回传高清视频,支持远程操控和应急响应。
典型应用场景
-
海洋科研
替代传统潜水员进行深海探测,减少人力风险,研究深海热泉生态系统或评估气候变化对海洋的影响。
-
灾害救援
在洪水或地震后,快速定位被困人员或评估桥梁/堤坝损伤,2023年土耳其地震后,多国无人机参与搜救。
-
军事侦察
执行反潜巡逻、监视敌方海域或评估港口安全,美国海军的“海上猎手”无人机可同时在水下和空中作业。
-
商业物流
在港口或偏远岛屿间运输物资,避免陆地运输成本,测试中的无人机可携带小型货物穿越狭窄水域。
技术挑战与解决方案
-
密封与防水
- 挑战:水空两用接口易漏水,影响设备寿命。
- 方案:采用磁吸式密封圈、纳米涂层防水技术,或设计模块化接口快速更换。
-
能源管理
- 挑战:水下与空中作业能量需求差异大。
- 方案:优化电池设计(如固态电池),或结合太阳能板在海上补充能量。
-
操控复杂性
- 挑战:需同时控制浮力、推进和转向。
- 方案:采用AI算法自动平衡浮力与推进力,或通过增强现实(AR)头盔辅助操作。
未来发展趋势
-
智能化升级
集成自主导航系统(如SLAM算法),实现全自主任务执行。
-
模块化设计
允许用户根据任务需求更换传感器或动力模块,降低成本。
-
仿生学应用
模仿鱼类或昆虫的飞行方式,提升空中机动性。
这类无人机通过创新的水空两用技术,解决了传统水下或空中设备的功能局限,成为海洋探索、灾害救援和军事领域的“瑞士军刀”,随着材料科学和AI的进步,其应用场景将进一步拓展,推动人类对海洋和天空的认知边界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