物理搭载(携带其他无人机)

  • 小型无人机
    部分蜂群无人机(如微型或超轻型)可通过挂载或集成方式携带更小的无人机。
    • 单架携带数量:1-3架(如某些研究原型可挂载2-3架小型旋翼机)。
    • 协作任务:通过分队行动实现更复杂的协同(如主从式分工)。
  • 大型无人机
    传统无人机通常不直接搭载其他无人机,但可通过“蜂群通信协议”实现远程协调,而非物理搭载。

远程控制与协同(非物理搭载)

  • 通信链路限制
    蜂群无人机通过无线通信(如Wi-Fi、5G或专用频段)协同作业,单架无人机可同时控制多架(如10-50架),具体取决于:
    • 带宽:通信带宽越高,可控制的无人机数量越多。
    • 延迟:低延迟通信支持更复杂的协同(如避障、编队飞行)。
    • 算法:分布式AI算法可优化任务分配。
  • 案例参考
    • 美国DARPA的“复仇者”项目曾测试过50架无人机协同攻击,单架无人机可控制部分僚机。
    • 商业无人机群(如大疆的“蜂群模式”)通常支持10-20架协同作业。

特殊场景下的扩展

  • 模块化设计
    部分无人机(如X-47B)可通过扩展坞或挂载模块增加协同能力,但非直接搭载。
  • 混合系统
    蜂群无人机可与载人飞机、卫星等协同,形成“无人机蜂群+有人机”的混合编队。
  • 物理搭载:单架小型无人机可携带1-3架,大型无人机通常不直接搭载。
  • 远程协同:单架无人机可通过通信链路控制10-50架(或更多),受带宽、延迟和算法限制。
  • 未来趋势:随着AI和通信技术发展,单架无人机可控制的无人机数量可能进一步增加,但需平衡通信复杂性与系统可靠性。

实际应用中,蜂群无人机的协同能力需根据任务需求、环境条件和系统设计综合评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