保持冷静,优先确保安全

  • 立即降低高度:避免高空冲突,优先降低到安全高度(如50米以下,或低于附近建筑/树木)。
  • 稳定飞行姿态:通过遥控器保持平稳飞行,避免急转弯或突然加速,减少碰撞风险。

快速判断对方意图

  • 观察对方动作
    • 若对方正在执行编队飞行、测绘、巡检等任务,可能属于专业作业,需保持距离。
    • 若对方无规律移动或闪烁灯光,可能存在操作失误或故障,需谨慎避让。
  • 注意通信信号:若对方无人机有无线电干扰(如频繁切换频段),可能正在规避其他设备。

采取避让措施

  • 改变飞行方向:选择左侧或右侧避让,避免从正前方或正后方接近。
  • 提升高度或后退:若无法侧向避让,可升高或后退至安全距离。
  • 使用视觉信号:通过灯光闪烁、声音提示(如蜂鸣器)或手势(如挥手)提醒对方注意。

遵守避让规则

  • 国际通用原则
    • 保持50米以上水平距离(如FAA/ICAO标准)。
    • 保持30米以上垂直高度差(如无人机编队飞行时)。
    • 避免在人口密集区或禁飞区交汇
  • 国内法规参考
    • 中国《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运行安全管理规则》要求“安全间隔”。
    • 部分地区(如城市)可能要求更低的安全距离(如30米)。

避免危险操作

  • 不要强行穿越:即使对方无人机看似“失控”,强行穿越可能引发连锁反应。
  • 不依赖视觉盲区:若对方无人机在视线外,可通过遥控器屏幕或地面站确认位置。
  • 不尝试接触:即使对方是友方设备,也避免触碰或干扰其飞行。

事后处理

  • 记录事件:保存飞行日志、照片或视频,作为后续安全评估的证据。
  • 报告相关方:若对方是其他飞手或监管机构,可联系其或当地空管部门说明情况。
  • 总结经验:分析冲突原因(如规划失误、设备故障),避免重复发生。

预防措施

  • 使用避障系统:配备视觉/红外避障传感器,提前检测障碍物。
  • 规划飞行路线:避开人群、建筑物和禁飞区,使用地图软件(如DJI GS Pro)预判风险。
  • 定期检查设备:确保GPS信号稳定、电池充足,避免因故障导致失控。

特殊场景处理

  • 商业作业冲突:若对方是无人机测绘、巡检等作业,可联系任务负责人协调时间或路线。
  • 紧急避让:若对方突然改变方向,优先保障自身安全,避免陷入“螺旋”状态。

遇到其他无人机时,安全始终是第一优先级,通过冷静判断、快速避让和合规操作,既能减少冲突风险,也能维护无人机飞行的公共秩序,若频繁发生此类情况,建议加强飞行训练或调整作业计划。